垃圾分类是个好生意吗?

2022-08-30

这阵子最热的两件事非「垃圾分类」和「宏颜获水」莫属,后者看完热闹也就没什么了,无非是让圈内圈外更多人知道了百度正在做AI(人工智能)。垃圾分类就没那么简单能过去了,上海的立法只是起点,随着46城同步启动的步伐,垃圾分类终于成为了人人关心日常。

垃圾分类成了关注的重点,也成为创业者的契机。正因为有了段子,有了吐槽,有了矛盾,创业者才拥有了流量聚焦,找到“戳痛”的那一群人。
但创业仍需谨慎,「垃圾分类」似乎是一个伪风口,就如AI、大数据一样,本来一直存在,但在刚被拉入视野时,掀起一场大风暴,它的热度到底能存活多久?
为什么不同意「垃圾分类」的“风口说”?
如果一定要把「垃圾分类」创业归向行业,那一定是环保。环保行业的“互联网+”操作已久,蛋糕巨大,但不好吃。

根据住建部统计,2017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2.15亿吨,2010-2017的年复合增长率5%。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,我国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比最大,约50%,另有10-25%为可回收垃圾,20%为其他垃圾(干垃圾),剩余5%为有害垃圾。

其中最引得注意或者说最有价值考究的便是可回收垃圾,废纸回收后可以用来制造再生包装纸,还可以用来制作家具,甚至能够变成衣物、毛巾杯子。据变宝网数据,废塑料瓶经回收后,通过特殊处理,约有80%会进入纺织行业成为再生纤维,是化纤行业的主要原材料。
再者就是焚烧垃圾可发电、催化垃圾可成肥等,垃圾走到最后,都有自己的价值终点。

640-6.jpeg

而早年的「垃圾」创业者,实际上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工作,而此次的热潮或者说创意,来自于「垃圾分类」政策趋势,针对点都在垃圾分类的盲点之上。
支付宝在上海地区推出了小程序“易代扔”,网上预约,上门回收,仅限于可回收物,按重量计算,可获得相应的蚂蚁森林能量;微信上有多款AI识别小程序;点击App Store搜索“垃圾分类”,有至少20款相关应用,甚至有一些益智游戏;商场中出现了多款AR扔垃圾游戏…..

garbage-2729608_1280.jpg

这些想法有的存在在网友的段子里,但他们在创业者的眼里却成了现实。对待这类创业者,大部分投资者或者消费者并不买账,因为热乎是真热乎,但它不存在在大众观念里最强需求的那一环。把想法变成现实的App开发也叫定制开发,亚慧科技可以帮助创业者更好的实现梦想,按需开发出更适合市场的App,让创业者拥有更好的竞争力。这种说法并不是臆测,我们可以参看下垃圾分类发展已久的日本、韩国等国家,虽然信息化水平有差异,但是单纯靠分类与跑腿赚钱的企业并不多见,也鲜少遇见所谓的“巨头”。「垃圾分类」对创业而言,还有机会吗?实际上垃圾分类一定会旧存,所以机会是有的,但是不能撞大运,类似于“如何分类”的APP、小程序只能提供一时的服务,帮助分类的“中介”或平台也许会慢慢成为「家政平台」的分支,最终的契机一定还是要归于环保事业,而不仅仅局限于分类这一点。整个垃圾分类的链条可以分成四部分,包括:居民投放、社区监管、运输清理和垃圾处理。

waste-separation-502952_1280.jpg

这N个环节中,每个环节的商机都十分巨大。

举例而言,国家既然要立法,那么必然要有监管,而现在的监管过于「人动」,在巨大的人动面前,过度消耗就出现了。每个垃圾桶都守着一个张嘴“你是什么垃圾?”的大妈,场面甚是感人。
且不说这47城(上海+推行中的46城)有没有这么多大妈,人工分类处罚的做法也太过于随机,这不是培育习惯的一种方式。
此时刷脸投放、智能提醒就变得更为可行和有规则。这并不是想象,很多大型商场都已经放置“刷脸取纸机”,为了让大家节约用纸,智能的投入可能并不算什么。

此外,在运输和处理中,如何将更为智能和有规律的流程嵌入到整个系统中,如何智能管理新增的岗位与工作,都将成为创业者应该长久考虑的问题,毕竟,这才是政策和居民最“痛”的地方。亚慧科技能帮助创业者梳理需求,为其痛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。

淘宝企业服务数据显示,2019年5月,淘宝企业服务平台上“分类垃圾桶”的搜索量大涨3倍多,成交同比大涨超七成,上海地区的订单量在全国遥遥领先。采购“分类垃圾桶”的企业客户中,9成为新用户。此外,2019年6月24日到30日这一周,淘宝上“分类垃圾桶”这个关键词的搜索量也迎来高峰,环比上月底大涨40%。天猫数据显示,6月份“分类垃圾桶”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3000%以上,而分类垃圾桶产品6月的销售额同比增长500%以上,其中上海用户贡献了分类垃圾桶超过85%的销售。

搜索指数千万级,一周50家公司注册,小程序公号涌现。

疯狂的背后,还是应该回归冷静。毕竟,所有科技创业,最终还是要回归服务人的本性。